关于海伦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2年5月9日在海伦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局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年初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99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85.85亿元,同比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5.33亿元,同比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39.82亿元,同比增长6.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37.95亿元,同比增长8.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95亿元,同比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73亿元,同比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59亿元,同比增长9.8%;实际利用内资实现14.07亿元,同比下降13.77%;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2.32亿元,同比增长7.2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22亿元,同比下降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997元,同比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6231元,同比增长14.7%;能源消费总量、万元GDP能耗,实现控制目标。
(一)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早”原则,及时跟进帮扶措施。“1+3+5”特色产业继续实现全覆盖,确保每个脱贫户进入三个以上产业,增收2,500元以上。全市光伏发电实现无劳动能力脱贫户全覆盖,大鹅、小菜园、小林场基本实现脱贫户全覆盖,以高质量的脱贫攻坚成果接受了国家后评估。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落实粮食播种面积474万亩,粮食产量达到30.3亿斤,实现“十八连丰”。畜牧业健康发展,生猪出栏、肉牛出栏、羊出栏分别实现增长6.8%、3.9%、3.3%。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设高标准农田13.36万亩,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18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高标准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园区惠及11个乡镇,面积达105万亩。2021年我市现代农业化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县、全国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原野食品获得首批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称号。
(二)工业经济量增质提,产业结构稳步改善。全年新增规上企业5家,全市规上企业数量达到30家,总产值实现36.15亿元,同比增长33.5%。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利民锅炉、黑臻生物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省工信厅审批通过。围绕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及产业发展现状,全年对接及跟踪招商项目共计42个。列入省、市“百大项目”18个,总投资23.44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0.2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88亿元,超额完成“四率”任务目标。其中纤维素燃料乙醇示范项目全年完成投资3.1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63%,该项目预计2022年5月份试车投产。冠峰风电平价上网项目全年完成投资2.8亿元,占项目总投资38%,预计2022年12月实现并网发电。经济开发区4600米供热供气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经济开发区将全面实现“七通一平”。
(三)服务业稳中向好,商贸流通多元化发展。传统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新增限额以上企业8户,总数达13户。积极开展商业促销活动,激活消费活力,全年发放汽车、家电消费券专项资金120万元。新型消费业态阔步推进,电商总数达到3949家,电商带动就业人数1.3万人,全年电商交易额实现6.7亿元。大峡谷森林公园、花海观光园、海北镇西安田园养生村、福民乡“四大坊”民俗村等旅游景点,全年累计接待游客约28万人次,旅游业全年总收入实现1710万元。
(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6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内。为全市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员发放养老金1.48亿元。为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支付医疗保险费5.4亿元,我市医保基金监管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学习。退役士兵“两险”接续办结644人,同工同酬安置上岗299人,办理自谋职业70人,发放“两费”金额9519.36万元,历史遗留退役士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双减”工作成效明显,落实11项资助政策,共投入资金1488.9万元,资助学生38095人次。城市低保标准由604元/人月提高到637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4395元/人年提高到4812元/人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提标资金341万元。投资1203万元的市联合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投资6958万元惠及居民2308户的3个老旧小区改造、投资3561万元的七中艺体楼及职教中心教学楼、投资1913万元的中医院康复楼及市医院肿瘤治疗中心等一大批民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投资8060万元的传染病防治医院、投资6566万元的市殡仪服务中心和公益骨灰寄存堂等建设项目,预计年内可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宜居家园建设成效显著。投资5250万元的吉祥路南段、北海路东段及人行道、路灯、排水工程、投资2109万元的供热管网改造工程、投资900万元新建城市供水管网改建工程均已全部完工,城市道路、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北镇污水处理厂、伦河镇污水处理厂、共合镇污水处理厂,实现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向荣镇规模化集中供水、通肯河治理、联丰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星火、燎原水库防汛路等工程全部竣工。全市23个乡镇、243个行政村、两个农场、五个林场垃圾处理设备和分拣中心已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秸秆综合利用、燃煤小锅炉取缔、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划定等工作均取得实质成效,大气环境质量年均优良天数313天以上。
(六)“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通服务群众、企业“最后一公里”。行政审批项目减少67项,825项政务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政务平台网上办事率达到95%以上。人民办事中心开设通办服务窗口,实行靶向服务,采取“一对一”跟踪、“点对点”保障,精准对接、有效服务,切实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953户,同比增长15.5%。此外,广播电视、金融保险、通讯、残疾人、妇女儿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扫黑除恶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实现了长足发展。
各位代表,尽管过去的一年,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经济社会转型振兴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十四五”开局良好,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增速较慢,全省综合排名位次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二是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产大,二产小,三产弱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工业企业阵容不大不强。我市目前规上工业企业中大多为粮食初加工企业,整体上看规模不大,产业链较短,增加值率较低,对市域经济贡献力度不大;四是主导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国投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尚未实现达产达效。大豆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规模小、加工链条短、布局分散阶段,距离建成精深加工型产业集群,还任重道远。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市由全面小康阔步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转折之年。综合宏观经济环境和我市发展实际。初步确定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成省、市下达任务目标。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
(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主基调,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贫困常态化监测机制。持续推进产业项目扶贫,壮大扶贫产业规模,让扶贫项目有力持续带动增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稳定利益联结,确保产业项目良性运转、稳定发挥效益。二是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重点推进投资4.8亿元的30万亩黑土地保护工程,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依托“互联网+”,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化、标准化水平,力争到年末,高标准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处,示范面积达到14万亩以上。三是加快畜牧业发展。坚持“防养”并重原则,突出发展生猪、肉牛、大鹅产业。2022年存栏量分别达到:生猪26.3万头、肉牛3.65万头、奶牛0.12万头、羊5.98万只、禽178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生猪54万头、肉牛4.87万头、羊9.1万只、禽360万只。强化龙头企业引领,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四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人居环境问题入手,抓好“四清一改一绿”,持续改善农村发展面貌,助推大美乡村建设。五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海望、海明、南环、东扎、护北五条公路沿线为重点,打造重点村,转化薄弱村,提升基本村,以村带线整村推进、集中打造。
(二)大力推进产业升级,聚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集中精力开发优势产业,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发展优势产业。依托海伦大豆绿色有机富硒农业品牌优势,重点发展“种+加+销”大豆全产业链经济,全力推进黑龙江大豆交易中心项目早日达成股权合作。围绕燃料乙醇垂直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打造玉米全株开发产业链。发挥“海伦甜糯玉米”品牌优势,完善产业联盟运营机制,打造产业集团。积极引进菇娘、青椒、杂粮加工企业落户,促进就地加工转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精准招商,择优选商,坚持以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重点围绕大豆等优势产业项目、三产项目、现代化畜牧产业项目对接招商,力争2022年项目签约额达到40亿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个以上。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力争开复工省、绥化市级“百大项目”16个,重点推进投资7.5亿元的海伦市冠峰风电平价上网、投资4.69亿元的纤维素燃料乙醇、投资1.7亿元的壮富有机肥等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省、市“百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11.7亿元以上。四是加大园区基础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九通一平”(“一平”为土地平整,“九通”为通道路和雨水、污水、供水、燃气、电力、通讯、供热及工业蒸汽)建设,实现开发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提档升级,达到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投产步伐的效果。
(三)积极搞活商贸流通,全面推动消费升级。围绕“双循环”格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服务业健康发展。一是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引导海伦新一百、京都购物中心、银都购物中心,华辰超市等商户开展多种形式促销活动,刺激消费市场复苏。借助淘宝、天猫、京东、抖音、快手直播等优质第三方平台,拓宽海伦市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继续组织富硒有机绿色产品参加“哈洽会”、“绿博会”、“五谷杂粮下江南”等活动,提升海伦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实现我市特色农产品线下线上销售额稳步增长。二是推进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动商贸、供销、电商互联互通,构建以海伦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商品生产、仓储、转运、配送网络体系,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强市。重点谋划好冷链物流中心和农贸批发市场项目。三是积极促进文旅消费。打造好峡谷探秘、民俗风情一日游、文化生态两日游等旅游产品,引导旅游消费。将实景情景剧《传奇四大坊》进行精编,在福民四大坊景区进行实景演出,争取纳入全省节点旅游路线。四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培育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托幼服务等机构组织,推进多层次服务消费。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商务行业和文化传媒等潜力行业,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发展效能。
(四)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清新宜居家园。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理念,全力打造清新宜居海伦。一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29栋楼房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管网改造、城市绿地公园建设工程,切实完善城市承载功能。二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建管并重,完善建筑市场、卫生环境、物业小区、城市交通、公园市场管理机制,推进制度化、规范化、智慧化管城。三是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规模部署,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积极参与全省统一的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国家电网车联网数据共享,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城管、智慧交通等建设项目落地。四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突出以人为核心,增强县城产业承载、人口吸纳、拉动消费综合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一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再造”“绿色创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广绿色制造质量标准,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园区。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培养节约习惯。二是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重点推进扎音河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海伦市七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常态化落实河湖长制,加大河湖生态环境公益保护力度。三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综合治理城乡生活环境和重污染天气,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六)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织密筑牢民生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办好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控从严”,压实“四方责任”,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稳妥推进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加快构建全民免疫屏障。二是统筹发展民生事业。加快推进实验中学、文明小学、文明幼儿园3所学校建设,补齐教育设施短板,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步伐,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进程。三是扎实做好社会保障。积极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扩大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严格执行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强化低保、救助、残疾人补贴、退役军人优抚优待政策落实,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有保障。四是深化社会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高群众安全感;持续加大矛盾排查、问题化解和非访治理力度,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决守住金融风险底线;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各位代表,2022年我们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坚定信心、凝神聚力、奋发有为,为建设现代化新海伦而努力奋斗。
关联稿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